古格王國遺址在阿里札達肥札不讓區(qū)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遺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處、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外圍建有城墻,四角設(shè)有硼樓。在其紅廟、白廟及輪回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shù)闹貙O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后,率領(lǐng)親隨逃往阿里建立起來的。十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經(jīng)有過七百年燦爛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據(jù)說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鄰族拉達克人發(fā)動了入侵戰(zhàn)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
近十數(shù)年間于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fā)掘出的造像、雕刻從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shù)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fēng)格獨特、氣墊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其代表性。由于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shù)表現(xiàn)風(fēng)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shù)痕跡。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規(guī)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這為研究西藏歷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除了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jù)點外,圍繞古格都城札不讓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遺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更是難以數(shù)計。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幾戶人家守著一座空蕩蕩的城市廢墟。而他們并不是古格后裔。當日十萬之眾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什么樣的天災(zāi)或者瘟疫使得繁榮富強的古格文明突然間消逝得無影無蹤?少量的歷史典刊,殘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記載,不僅沒能揭開古格王國神秘的面紗,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將西藏西部眾多的秘密深鎖其中。